国产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14-国产xxxx做受欧美88xx00tube-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国产xxx免费观看-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中国的毛片

今天是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歡迎光臨本站 

通知公告

關于印發武漢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方案的通知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22/7/20     瀏覽次數:    

為貫徹X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家、省關于數字經濟的工作部署,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驅動我市領跑數字時代,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方案。

代理免費咨詢熱線:15656027219(微信同號)

分公司地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茅店山西路創星匯科技園A468

即日起,注冊臥濤網,2023年開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復審,十年高企申報經驗,全國代理統一價格19800元,更有持續更新最新各歸口補貼政策,一手政策消息隨時掌握!

(臥濤科技:項目申報、知識產權代理、軟件開發、商業計劃書、工商注冊財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體系認證等。分公司:南京、安慶、蘇州、宿州、武漢

一、發展目標

堅持以“兩化三融合”為主線,突破性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通過實施5大數字新基建、7大數字新產業、3大數字新融合工程,促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5G等數字經濟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城市治理、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力爭用3年時間,全市數字經濟取得突破性成果,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0%,成為全國5G先用先試城市,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成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的重要節點,助推形成超大城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武漢模式。

(一)重點培育成長5家以上獨角獸企業,壯大發展10家以上國內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新引進20家以上國內外數字經濟百強、軟件百強、互聯網百強等企業,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總部企業,培育一批平臺型龍頭企業,形成“1000+”數字經濟標桿企業。

(二)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頂級節點、二級節點標識解析體系,以及包括“雙跨”平臺、行業級平臺、企業級平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體系。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0+”數字化診斷全覆蓋,建成100家以上數字化車間(工廠),新增1萬家企業上云。

(三)構建5G+AI+IoT”的數字經濟底層,建成5G基站不少于3萬個,5G網絡實現全市域連續覆蓋,建成SA(獨立組網)核心網。數據中心達到機架10萬以上、算力500P以上。新增78公里車路協同測試道路。

二、主要任務

(一)發展5大數字“新基建”,強健數字經濟底層

重點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適應產業經濟和超大城市治理要求的堅實數字經濟底層。

1.建設高速智能信息網絡。編制新一輪信息基礎設施布局規劃,建成全市域連續覆蓋的5G網絡,建設全國5G先用先試城市。加快千兆光網覆蓋普及,建成移動網、固網“雙千兆城市”。推動IPv6規模部署,形成全市范圍的IPv6覆蓋能力。提升骨干直連點中部流量紓解能力,加快域名根服務器建設。(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通信管理局)

2.建設存算一體數據中心。完成城市大腦(一期)建設并運營。建成國家超算武漢中心,新布局一批AI算力中心。建成長江大數據中心、地鐵數據平臺、交通數據中心、金融數據災備中心、教育大數據中心、武漢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面向垂直應用領域的數據中心。建設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湖北分中心。加快存量數據中心綠色改造,新建數據中心PUE值達到1.4以下。(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武漢地鐵集團)

3.建設城市物聯感知體系。統籌建設超大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實現充電樁、智能電網、北斗感知、視頻感知等各類城市感知終端的數據共享。在全市車聯網測試道路部署“5G+V2X”車路協同系統,形成獨立成網的車聯網物聯感知體系。每年新增5萬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發展多層次的數字交通系統。建設基于北斗時空大數據的城市綜合應用服務平臺。整合共享全市視頻感知資源,建設全市應急感知體系。建成“智能互動”的世界一流城市電網。(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應急管理局,武漢地鐵集團、武漢供電公司,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下同〉)

4.推進工業互聯結點成網。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武漢)建設運營,建設10個以上二級節點,標識解析量達到20億次以上,進入全國頂級節點前三。培育1個以上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10個以上行業級或者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100個以上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5.超前部署衛星互聯網。依托國家商業航天基地,支持重點龍頭企業主導建設低軌寬帶、低軌窄帶的通信衛星星座,率先在漢建設衛星基站,推動長江生態大保護、橋梁安全監測、中歐班列運行監管、江海直達等多個衛星互聯場景應用,并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包括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融合服務的信息生態系統,建設我國首個衛星互聯網應用示范區。(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交通運輸局,新洲區人民政府、武漢新港管委會)

(二)發展7大數字“新產業”,形成數字經濟集群

“芯屏端網”進一步拓展為“光芯屏端網云智”7大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形成硬件軟件齊頭并進、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1.發展“光”產業。充分發揮光通信優勢,依托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在通信網絡特別是5G芯片、光纖光纜、傳感器、光器件、終端及應用、激光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漢建設5G主設備研發制造基地,構建5G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球5G技術策源地、產業集聚地。(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2.發展“芯”產業。依托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芯片研發設計、制造加工、封裝測試、產業化應用的全產業鏈。推動國家存儲器基地一期項目盡早達產,支持二期項目做優做強,引入一批封測、材料、裝備的關鍵配套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在光通信芯片、紅外傳感芯片等領域擴大發展優勢。(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3.發展“屏”產業。重點發展印刷顯示、MLED3D顯示等前沿技術,推進京東方10.5代線順利達產、華星光電t4項目滿產、天馬G6二期滿產、康寧玻璃基板項目達產,謀劃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引進關鍵配套項目,推動本地配套企業加快發展,形成國內最先進的全尺寸面板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4.發展“端”產業。重點推進高端平板、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數字家庭、智慧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數控機床、無人機、物聯網終端等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與應用。加快突破新型人機交互、VR/AR等技術在高端智能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依托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基地,支持東風汽車等整車企業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新車型。支持聯想等智能終端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人民政府)

5.發展“網”產業。依托國家網絡安全與RC創新基地,深化建設國家互聯網安全攻防實驗室,重點發展網絡安全、工控安全、移動安全、網絡與邊界安全、安全芯片等自主可控安全產品及解決方案。推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華中地區網絡中心和武漢核心節點建設。加快天網、智能電網、車聯網、電商網、物流網等智慧城市領域的智能網絡建設。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黃陂區“雙區聯動”,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服務聯想等企業在漢建設“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應用建設。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

6.發展“云”產業。重點發展以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為先導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支持發展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自主可控安全產品及解決方案。加快建設數據中心和AI算力中心,推動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圖計算、高性能計算的架構和技術融合,實現智能端數據的快速采集,邊緣端數據的實時分析和處理,全面形成云生態圈。(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人民政府)

7.發展“智”產業。重點推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與融合應用協同發展。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落地,爭創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支持小米武漢第二總部建設,在漢形成小米創新生態鏈,落地建設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打造全國一流大腦。重點突破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關鍵基礎軟件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硬件研發,推進人工智能算法開發與應用。(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漢南區人民政府〉、東西湖區人民政府〈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三)發展3大數字“新融合”,賦能產業數字化

推動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技術的倍增作用,全面促進產業和企業提質降本增效。

1.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改造。依托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貢獻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化轉型“武漢方案”。推廣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以企業智能化改造行動計劃為抓手,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在每個重點產業形成一批標桿性的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加速打造兩化融合升級版,發展數字化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持續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謀劃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湖北分院。支持我市電子信息、汽車、裝備、食品等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資源,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工業大數據管理能力評估貫標。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對納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的企業,予以重點支持。(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

2.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提升。舉辦武漢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大力發展新零售,推行“無接觸配送”,鼓勵開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生鮮電商、智慧菜場及各類門店到家等新業態新模式。實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動,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項目建設。加快完善“漢融通”服務功能,著力搭建“互聯網+政務+金融+大數據”銀企對接高速通道。發展在線定制化設計,廣泛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探索中國武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線上線下建設。以武漢教育云為基礎,發展線上教育產業,全面創建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促進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產業發展,拓展和延伸“健康武漢”APP功能應用,推進居民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集成應用。支持網絡直播業集群發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的數字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地。完善“武漢文惠通”平臺智能化功能,打造東湖、黃鶴樓、江漢朝宗等智慧景區樣板工程。發展智能體育運動,加快電競產業發展。(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區人民政府)

3.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農業大數據發展,實施農業基礎大數據平臺項目。大力推廣植保無人機先進飛防技術,推進智能農機應用。設立農業生產環境監測根節點,建設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和應急指揮平臺。探索農產品電子合格證制度,深化武漢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引導全市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數字化改造,打造數字畜牧業“武漢樣板”。擇優選擇一批漁業養殖主體實現數字化建設,建成一批數字漁場。強化在漢電商企業與農業市場主體對接,建設“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項目。推廣“武漢三鄉工程網”建設,打造“數字鄉村一張圖”。建設武漢市優勢種質資源分子指紋圖譜庫。(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新城區人民政府)

三、實施路徑

通過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動員市場主體廣泛參與,探索適應數字經濟條件下產業和城市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

(一)推行揭榜掛帥。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關鍵領域和環節,推行數字經濟產業創新攻關“揭榜掛帥”行動,遴選我市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單位或者聯合體開展集中攻關,在人工智能、區塊鏈、5G、工業互聯網4個領域,每年各發布10個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重點任務,對揭榜后經考核認定實施成功的,每家獎勵200萬元,由市、區兩級各承擔50%獎勵資金。(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開放應用場景。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組建全市統一的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發布和對接平臺,每年公開發布智慧城市需求清單,重點面向醫療、教育、金融、公安、養老、物流、文旅、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稅務、傳媒、人力資源、政務服務、文化創意等領域,每年發布30項以上、3年建成100項以上應用場景,面向國際國內征集解決方案,吸引國際國內相關企業落戶武漢,著力形成最佳應用實踐。(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國稅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推廣數字化改造。深化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行動計劃,開展智能化改造需求普查,組織“一對一”診斷服務,編制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計劃,3年統籌安排8億元資金,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建設一批標桿示范項目。探索推行全市“四上”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研究出臺分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建立數字化轉型資源池,全面提升我市企業數字化能力。(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鼓勵企業“拔尖”。對于首次進入權威機構發布的國內外數字經濟百強、全國軟件百強、全國互聯網百強、全國電子信息百強、全國區塊鏈百強的企業,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對承擔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大數據、軟件、人工智能、大企業“雙創”等國家級數字經濟試點示范的企業或者項目,每家獎勵100萬;對被評為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對國家高質量發展重大招投標項目,按國家撥付資金30%給予配套,單個項目封頂1000萬元。上述獎勵資金,由市、區各承擔50%。(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分步開放數據。研究出臺公共數據開放管理條例,制訂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清單,分步實施公共數據開放。舉辦公共數據開放創新應用大賽,挖掘和開發多維度、深層次數據應用。支持各類大數據交易中心加快發展,探索數據確權、交易、共享的標準和措施。制定面向數字經濟的審慎包容監管制度,鼓勵推行免罰清單等容錯監管方式。進行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落實數據安全責任,確保數據安全。(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六)提升政產學研成效。瞄準市場需求,構建“政產學研用資孵”協同創新生態,引導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主體組成創新聯合體,積極創建一批面向數字經濟方向的國家級創新平臺、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市級工業技術研究院,全力攻關和突破一批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數字經濟核心技術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區人民政府)

(七)推進全域協同發展。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按照全域數字化和萬物互聯的發展方向,在全市構建特色鮮明、產業互補、區域協同、共創共享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鼓勵各區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數字經濟的細分領域,集聚形成數字經濟的新增長點。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著重發揮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著重發揮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的示范作用,東西湖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著重發揮數字經濟安全的支撐作用,武漢長江新城著重發揮新興數字經濟承載地作用。各中心城區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創新創業活動,加快智能社區、智能小區等各類城市數字經濟場景應用。支持各新城區發展數字經濟特色應用產業,建設數字經濟專業園區。(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

(八)強化金融支撐。充分發揮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工業發展投資基金及區級各類產業基金作用,整合現有投資平臺,積極聯合國際國內數字經濟的龍頭企業、數字經濟領域的頂尖投資機構,共同設立面向數字經濟各細分領域的產業基金,放大投資引導效應,力爭形成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基金群。(牽頭單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統籌推進全市數字經濟和線上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主任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辦公,辦公室下設工作專班,探索試用聘用制引進數字經濟專門RC。設立數字經濟專家委員會,吸收國際國內知名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家,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支撐。(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招才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市區聚焦支持。將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列入全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全市各專項規劃中均要增加數字化內容。各區、市直各部門均要制訂相應的數字經濟實施方案,并制定部門及區級支持政策。(牽頭部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加強評價考核。建立數字經濟工作推進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及動態跟蹤督查,將重點工作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各區和市直各單位年度績效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健全數字經濟統計體系,確定統計指標和分類目錄,強化日常統計、運行監測和綜合評價。(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各區人民政府)

(四)營造發展氛圍。對全市黨政干部開展數字經濟知識培訓,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懂數字化、抓數字化、用數字化的數字治理能力。實施企業家和高技能RC隊伍的數字經濟融合應用培訓,不斷提高企業數字發展新型能力。實施全民數字教育計劃,持續提升全民數字素養。鼓勵社會主體舉辦各類數字經濟展會、峰會和論壇。組建市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產業聯盟,每年發布我市數字經濟白皮書、典型案例集。通過各類媒體加強對我市數字經濟發展政策解讀、企業典型宣傳引導,形成良好氛圍。(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人民政府)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向上]